部落安置與重建自然條件的考量 

李錫堤

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最近有關災區原住民部落如何安置與重建的問題,引起各界很大的討論與爭議。大家都瞭解,安置與重建的地點除了考量生計與文化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不容再一次受害。在地緣關係上,安置與重建的地點當然以距離原部落位置越近越佳,但安全上是否無慮則成為考量的重點

古老的高山原住民部落大多選擇在高位階地上居住高位階地是指河拔數十公尺以上的河岸階地,其形成的年代在一萬年至數萬年以前換句話說,高位階地上平坦的地形面已存在了一萬年至數萬年;若未受山崩與土石流所覆蓋,則仍能保持著完整的平坦面。地質學上,高位階地又分為岩盤階地礫石階地及其複合型。就河側的階地崖而言,岩盤階地最為穩定,礫石階地則易受河流側蝕而後退;複合型階地下半部有岩盤保護,亦屬穩定。台灣山區多數高位階地是屬複合型階地。

較高山原住民晚進入山區的平埔原住民及漢人多選擇在低位階地或高灘地上居住。低位階地是指河拔十公尺左右的河岸階地,其形成的年代多在一千年至數千年以前,大洪水時會被淹沒,居住安全性不足河岸高灘地河拔僅數公尺,是洪水經常淹得到的地方,不適合居住。高山原住民部落由於人口的增加,其居住地會往外擴充到階地邊緣及其外圍較不安全的地方

以本次莫拉克颱風災害最大的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為例,其村落西半部位於高灘地上,地面僅較河床高約五公尺,村落東半部台21線經過處則位於位階地,地面僅較河床高約十公尺。此地原本居住的適宜性不足。然此次滅村的大災難原因並不止於此。癥結在於其後方的山坡實在是太高了,在颱風時因高出村落約九百公尺的山坡上發生了崩塌,崩滑土石的動能向下一路搜括山坡上的土壤與岩屑,大量的土方快速堵塞上游河道並掩埋了整個村落。隨後堰塞湖潰決,大水沖刷被土石掩埋的村落,留下目前的殘景

記取此次教訓,小林村的重建不可再選在位階地或高灘地上,更絕不可以選在高陡坡的下方;山坡越高發生山崩的機會越大且越危險。相對之下,下游兩公里處的五里埔則是個高出河床約八十公尺的高位階地,階地面平坦而遼闊(面積約80公頃),東側山坡較為和緩且坡高及山溝集水面積都不大,西側階地崖坡基腳有穩定的岩盤可抵擋河岸侵蝕,是山中極適合居住的地點。筆者有幸參加了在820日舉辦的重建地點現勘,將以上見解提供內政部營建署及高雄縣政府參考,並經討論後得到共識(隨後會由水保環評及非都土地開發審議委員會聯席審查通過後取得開發許可)

以原有危險聚落之鄰近安全地點做為遷村重建的地點可能是對原有住民生活及文化上衝擊最小的一種選擇。但合適的地點不容易尋得,到離原有聚落較遠的地方去尋找安全的重建地點,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最後,筆者仍提出以下八種山坡地建築的危險地點供部落安置與重建選址參考

1. 谷口不居:山谷的出口附近容易發生洪水及土石流災害,尤其是在狹窄的隘口內外,更是危險,故不宜居住。

2.崖下退讓:懸崖及陡坡之下容易受崩坍及落石波及,居所與崖壁間應保持適當之退縮距離,以策安全。

3. 斷層迴避:有斷層存在的坡地,容易發生山崩。若是活斷層,則更有強烈地震及地盤崩壞的危險,故必須避開。

4.填方小心:山坡地經整平後,不易辨別填方的地點。我們必須查閱原始地形圖辨明之。越大範圍及越深的填方,其危險性越高。

5.溼坡危險:濕潤的山坡表示該處地下水位高,較容易發生山崩,故不宜居住。

6.河沖犯忌:在河彎處,可選擇河灣的內側居住,但不宜選擇在河灣的外側,河流的對沖處居住。

7.岩沖大忌:順向坡的岩層沖向其坡腳,一旦坡腳支撐力不足,即發生快速岩滑,衝毀房舍,是為大忌。

8.人禍遠離:山坡地的開發所需的工程技術要求頗高,稍有疏忽,即容易失敗,故絕對不容許有人謀不彰的情形存在。我們必須慎選有經驗及榮譽的專業團隊,包括:建設公司、建築師、專業技師及營造廠等協力完成的作品,方能將災害減至最小。上述專業團隊中的四種重要角色,缺一不可,否則失敗機率極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uthtri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